最近,某品牌一款售价49元的酸奶产品在社交平台走红。有消费者说它是“大餐救星,连喝两天瘦三斤”“不仅好喝,还能让你继续享受美食无负担”;但也有消费者表示,喝了该产品后出现腹泻症状;更有网友说,店员在销售产品时会附赠厚厚一叠纸巾。
社交平台有不少帖子介绍该款能“瘦身”的酸奶产品
这样的酸奶真的有助于减肥?
体重下降≠减肥成功
“腹泻导致的体重减轻绝对不是减肥。体重下降只是短期水分流失的结果,不仅没有减少脂肪,还会对身体造成多重危害。”上海某三甲医院医生指出,不能简单把“体重下降”与“减肥”划等号,腹泻更不是有些人所说的“排毒”。
减肥的核心是减少“脂肪量”,而腹泻是肠道快速排出内容物,包括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大量水分。此时的体重下降几乎是“肠道内水分+食物残渣”的重量,与脂肪消耗毫无关系。一旦停止腹泻,恢复正常饮水和饮食,身体会迅速补充流失的水分,体重很快就会反弹。
同时,腹泻导致人体大量流失钾、钠、钙等电解质,电解质是维持心脏跳动、神经传导、肌肉收缩的关键物质,一旦失衡可能引发低钾血症、低钠血症等。前者会导致心律不齐、肌肉无力,严重时诱发心力衰竭;后者引发头晕、恶心、意识模糊,甚至休克。
可见,腹泻与“排毒”没有任何关系,频繁腹泻还会导致肠道黏膜绒毛受损,影响营养吸收,危害身体健康。
膳食纤维不是越多越好
为什么一杯酸奶会让消费者出现腹泻的症状?
记者查看该品牌的介绍发现,相关酸奶可以说是“大量益生菌+大量膳食纤维”的组合,包括100亿益生菌,西梅、油柑、荷叶、火龙果、白芸豆、羽衣甘蓝等富含膳食纤维的原料。以此推测,部分消费者饮用后出现腹泻症状,或与短时间内摄入过多益生菌、膳食纤维有关。加上酸奶为低温产品,也会刺激肠胃。
虽然益生菌、膳食纤维有利于健康,但适量食用即可;多了反而得不偿失。
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人每天摄入的膳食纤维为25克至35克。膳食纤维吃得太多,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,如腹胀、腹痛、腹泻等,还会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,导致营养失衡。
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任医师林国乐指出,过多的膳食纤维会对肠胃造成负担。由于纤维素在人体内无法消化分解,过多的纤维素会导致肠道阻塞,严重的会引发肠梗阻。同时,纤维素会导致胃排空时间延长,易引起胃酸反流,对胃和食道造成“腐蚀”。
此外,膳食纤维有很强的吸水性,所以如果食用了大量膳食纤维,还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,才能保障肠道正常工作。
好酸奶看两个指标
饮用酸奶,同样适量即可。乳业研究专家指出,“益生菌”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,但可以理解为通过科学验证的对人体有健康功效的乳酸菌。所以,发酵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19302对酸奶中的益生菌含量没有规定,但对活性乳酸菌含量有明确要求:每100克酸奶中乳酸菌活菌数量不得低于1×108 CFU(菌落形成单位)。
通常情况下,人体每天所需的益生菌没有严格标准,以保持体感舒适为宜。一般来说,普通酸奶受限于原料成本、产品口感、质构等因素,每百毫升的益生菌量不会超过50亿CFU,每天200毫升至400毫升的酸奶摄入量不会引发身体不适。
但是,倘若摄入过多含有益生菌的酸奶,产品中的其他成分可能会超出人体需求,如乳糖、益生元、某些种类的代糖等。它们若超出人体的耐受范围,有可能会引发腹泻等症状。
从专业的角度看,一杯“好酸奶”并非只看益生菌含量,而要综合评判。
一方面,如果企业声称添加了某些益生菌,那么企业要明确标明益生菌的种属名、菌株号,以及含量或添加量。其中最重要的是,该菌株须经过科学试验,验证具有健康功能。
另一方面,蛋白质含量也很重要。就乳制品而言,蛋白质含量越高,营养价值越高。根据国家标准,发酵乳的蛋白质含量须≥2.9g/100g,风味发酵乳须≥2.3g/100g。
【记者手记】
这已经不是该酸奶品牌产品第一次引发话题了。去年,该品牌上架过一款含有玛咖、鹿鞭并标注“18周岁以下,我不卖”字样的产品,因内容低俗、擦边色情等,被上海、北京等地的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处罚;2021年,该品牌宣称产品具有“超强抗氧化功效”“美容养颜”“延缓衰老”等功效,因虚假宣传被北京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处罚……
为什么多次“创新”引发争议甚至被处罚?原因之一,恐怕是有的创新忽视了科学逻辑、安全健康和法律法规。
食品的核心属性应当是“安全”,可从市场反响看,不少产品没有体现安全,而是强调“非常规概念”,最终变成了制造话题的“流量工具”。
虽然说创新需要“不走寻常路”,但不意味着可以践踏底线。以食品行业为例,“底线”至少有双重维度:一是法律法规明确划定的红线,包括食品安全标准、广告宣传规范等。二是科学基石。作为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产品,食品里的成分、剂量必须基于科学验证,需充分考虑人体耐受度与潜在风险。
可有些“网红”品牌的创新逻辑似乎并非如此,而是将“流量优先”置于“安全与科学”之上。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,还会扰乱食品行业的发展秩序。
剖析这款“瘦身酸奶”金色配资门户网,也是希望为更多的“网红”品牌提个醒:真正的食品创新,不是堆砌成分、加码剂量、编造概念,而是在科学验证基础上的优化升级,并体现为消费者健康着想的责任感。否则,等待“新品”的只有消费者的用脚投票和监管部门的依法查处。
启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