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配资方式
□ 本报评论员张守营
当宁德时代(300750)从小城宁德走向世界舞台,这个曾经在经济版图上并不起眼的城市,与一家全球动力电池巨头的名字紧密相连。这不仅是单个企业的成功,更揭示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,区域发展新模式的深刻变革。培育更多“宁德时代”,需要的不是简单复制其路径,而是理解其背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精髓——城市管理者必须成为懂产业、有远见的“战略合伙人”,而非有求必应的“保姆”。
真正的“战略合伙人”,核心在于精准判断与生态构建。企业提出建设机场的需求,政府部门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“要什么就给什么”,而应深入评估:这一需求是企业的个别诉求,还是关乎整个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瓶颈?如果机场能显著提升高端人才引进效率、优化全球供应链响应速度,并且与区域发展规划相契合,那么政府就应积极论证、统筹推进。反之,则需共同探寻更优解决方案。政府的核心任务,不是满足所有具体要求,而是围绕核心企业“延链、补链、强链”,打造富有韧性和活力的产业生态。正如宁德自身实践所展示的,正是围绕龙头形成了从原材料到电池回收的闭环产业链,吸引了80多家头部企业集聚,才真正筑牢了其行业地位的基础。
这种生态思维,要求政府将工作重心从“招商”转向“育成”,精心扮演“园丁”角色。一个优秀的园丁,不会拔苗助长,而是致力于改良土壤、提供阳光雨露。对企业而言,这“土壤”就是高效的政务环境、公平的竞争规则和健全的法治保障;这“阳光雨露”就是精准的产业政策、活跃的创新氛围和有力的人才支撑。近年来,从迭代缩短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,到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实践,国家层面正在持续优化制度环境。地方政府更需因地制宜,通过“一企一策”的精准滴灌、研发补助的切实激励,以及向园区“放权赋能”等机制创新,确保“企业办事不出园”,让企业能将最大精力投入创新与竞争。
激发并保护企业的创新内生动力,是“战略合伙人”的最高价值体现。宁德时代的崛起,根本在于其将累计超过800亿元的研发投入,转化为4.3万项专利构筑的技术壁垒。政府的职责,正是通过构建强有力的创新支持体系,让更多企业敢于创新、便于创新。这需要积极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,建设概念验证中心、中试基地,破解从“实验室”到“生产线”的死亡之谷;推行“揭榜挂帅”机制,鼓励企业牵头攻克行业共性关键技术;对于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企业,给予及时的配套支持。当企业感受到创新不仅被鼓励,更被全方位赋能时,其爆发出的能量将远超想象。
从更宏阔的视角看,更多“小城大业”故事的出现,是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迈向创新驱动、从点状突破转向全域协同的必然要求。德国的沃尔夫斯堡、美国的西雅图,这些小城市孕育世界级企业的案例在欧美屡见不鲜,其背后无不是高效协同的政企关系与深厚的产业积淀在发挥作用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,正呼唤这种深度协同。它要求城市管理者具备足够的战略定力,尊重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,不追求短期政绩,甘于为企业长远发展栽树育苗。
归根结底,培育下一个“宁德时代”,是一场关于远见、耐心与智慧的考验。它要求城市管理者以“战略合伙人”的自觉,从指令走向服务,从管理走向赋能,从给予政策走向营造生态。当政府真正成为那个懂行业的同行者、抗风险的支撑者、促创新的护航者,我们才能期待配资方式,在无数个像宁德一样充满活力的城市土壤中,生长出更多能够定义未来、影响世界的参天大树。
启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